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智能化的大潮下,电力系统的现代化正在加速推进。尤其是在中国,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与技术创新,人工智能(AI)正成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动力。然而,这一系统在运行中面临许多挑战,例如供电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等问题。如何利用AI技术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业界专家热议的话题。
电力系统的稳健运行是现代经济的基石。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的快速发展,传统电力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伟胜指出,当前电力系统的主要挑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电力的供给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的输出受到天气因素影响的显著性,这导致了供电可靠性的大幅降低。
:电网在运行中需要处理多个源与负荷的动态变化。但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不可预测性,现有的电网控制系统很难实现快速响应,使得电网的整体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
:在电网运营过程中,准确的源荷预测和系统仿真计算至关重要。现有技术在“算不了、算不准、算不快”等方面的局限,使得电网运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到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专家们将目光投向了AI技术的应用。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认为,未来智能电网应作为一个“信息-物理-社会系统”来研究。也就是说,AI的引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需要在经济转型、能源转型、双碳目标以及社会参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在2024年上海电力大学“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就AI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共同认为,AI在电网中的应用前景光明,但同时也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不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王伟胜提到未来需要构建的大模型与专业模型之间的协同,以实现电网核心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在人机混合增强的电网调控决策中引入AI。例如,在浙江、天津、上海、重庆等地,通过AI技术的应用,让原有的故障处置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在新能源发电的接入过程中,由于新能源设备的故障特点往往难以识别,从而造成电力系统故障处理效率低下。基于AI的故障识别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故障辨识时间。
:通过马静教授团队开发的技术,新能源送出线故障的切除时间已经缩短到53毫秒,有效避免了延误对电网造成的二次损害。
:在国网的一些示范工程中,通过AI技术的实时监控,使得对故障电流的遏制率降至3%以下,确保电网的安全性。
展望未来,上海电力大学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电力系统的建设。校长顾春华表示,通过整合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未来电力系统将在多个能源形式的动态调控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协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未来的电力系统将变得更加高效、安全和智能。我们必须对此充满期待,同时也应保持警惕,通过对AI技术的合理应用,推动电力系统在绿色低碳化道路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承诺。
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的电力系统的到来,迎接绿色可再生时代的光辉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kaiyun中国网页版登录